• 阅读:1273
  • 回复:0

走向海外的会计人:走出去 心随身动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13-02-17 13:50
走向海外的会计人:走出去 心随身动

/文 全国会计领军(后备)人才企业五期 李燕
李燕,1994年毕业于中央财经大学国际金融专业,后一直就职于中远集团,并被外派至香港、新加坡和英国约八年,从事财务管理等方面工作。2009年,入选全国会计领军(后备)人才(企业类)五期班。
同学聚会、老友碰面,大家免不了会聊聊近况。言语间,猛然意识到自己是为数不多的几个从没有跳过槽的。平淡么?好在集团很大,能提供不同的岗位,让我得以从不同层面与角度处理问题。同时受益于集团这样一个全球性企业,让我得以在境外短暂工作过,对外派生涯有了些许体验。
走出去 随遇而安
1997年,首次外派就是英国。由于英国那里急需人员,周五接到通知,周日立即启程。
来不及酝酿依依惜别之情,眨眼已身处伦敦。在此之前,对于我来说,英国就是曾经有过日不落帝国称号的昔日强国、伦敦就是《雾都孤儿》一片中的昔日雾都,以及与巴黎等城市齐名的时尚之都。当真正踏上这片国土时,没有雾、没有时尚,只有大片大片的绿地以及懒洋洋地如同化石一般散落其间的牛羊和星星点点的房子,这就是伦敦近郊。这就是我未来一段时间将要生活和工作的地方。
但是,缘何有时在梦中醒来会有些许恍惚,不能辨析是在伦敦还是在北京?缘何会在吃饭时想起要是在北京吃什么?缘何会在购物时不由自主与国内相比?缘何会觉得城市如此陌生?“独在异乡为异客”,可能是异客的心理在作祟吧。但是如果我总是以异客的心境呆在英国,那么也许就永远不能以平常的心态来生活和工作了吧?
想到了这一点,考虑到要在伦敦呆一段时间,遂调整心态。每日除了全力以赴投入工作外,业余时间着手开始整体规划,发掘新的兴趣爱好,逛博物馆、看画展、听音乐会、游览田园风光历史古迹等等。我沉浸于其中,不知不觉竟然淡忘了身处异国他乡的陌生感。
得益于此,在以后的几次出国经历中,我总是能争取心随身动,身心合一。虽然每个地方都有好的一面和不好的一面,但是,如果能够静下心来去感受,感受那些令人感动的地方,那这一感受的过程就是放松自己、弱化陌生感、消除不适应心理的过程。慢慢的,我觉得初到一地的陌生感所持续的时间逐渐缩短,而各个地方独特的风土民情等却越来越吸引我靠近它、发掘它、欣赏它。
停下来 入乡随俗
——教育为就业服务教学与实践结合
出于对国外教育模式的好奇,我曾经就读于英国雷丁大学。该大学与国际证券管理协会(ISMA)共同合作推出了与国际资本市场有关的若干硕士课程。考虑到当时我的工作内容主要与资金和风险管理有关,因此,就读的是国际金融和投资(ISIB)专业。可能因为就读专业与原来本科就读专业类似,且与工作内容相关,毕业时获得了优异成绩。
与国内相比,这里的教育更注重与实际相结合。就我这个专业而言,很多授课老师同时兼任大公司的培训师或者具有实际市场操作经验;主教材也与市场密切相关,某些理论就是当时资本市场的操作原理,教材案例大都是基于真实市场编写的;有些作业内容与实际工作很类似,比如:有一门课程是股票市场操作,其中一份作业就是以真实的股票市场为基础,进行模拟操作,根据交易盈亏确定成绩。
与课堂授课相结合,这里还十分注重课外阅读。每一门课程都会罗列一系列参考书目,老师在授课时也会介绍一些书目,在课前预习或课后复习,这些参考书目的内容有利于课堂知识的理解,而且更重要的是有利于通过相关考试。当然,这些书目不是要求每一本都通读的(有时间的除外),一般将与授课相关的重点章节阅读就行了,对于其中的重要观点最好单独做好笔记,以便作业或者期末复习使用。
硕士学位的学习成绩一般由以下几部分组成的:个人作业、小组作业、阶段考试、期末考试和论文(视情况,有的专业没有)。在开学之初,学校会发给每人一本小册子,上面说明各项目所占比重。个人作业由个人独立完成,基本是书面作业形式;小组作业通常由三五人组成一个小组完成,以书面作业为主,有时结合现场演示以及答辩;考试均采用闭卷形式,一般以充分展示学生对某一主题的理解程度来评定最后成绩。
作业或者考试其实是从各角度论证学生自己观点的过程,阐述得越全面、论据越充分有理,那得分点就越多,最终成绩也就越高。而且就作业而言,就算成绩出来了,如果对老师的评判有质疑,那老师和学生之间还可以就某个问题或疑点展开讨论,如果老师认为学生的论述有道理,那成绩还是可以改善的。
虽然从形式上都是通过课本教学授课、通过作业和考试来确定最终成绩,但是由于减少了唯一答案的试题数量,增加了论辩的比重,因此,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思考不断思辨。学生不再简单地附和权威,师生之间教学相长。同学之间不再是简单的个体,而是通过小组结队,团结互助,学习如何发挥团队精神,如何成为团队中有效一员。这些不正是日后工作和生活中所需具备的基本技能么?
这种教育的一个中心思想就是教育为就业服务,课程与实际结合,那么学生毕业后就可以缩短工作中的实习期,节省用人单位成本,提高社会效率。
——知己知彼 顺势而为
中远是国内少数几家很早就在国外建立分支机构的企业,由于业务需要,现在基本所有大的港口都有其子公司。子公司是国内企业的下属公司,更重要的是它是当地企业。也就是说,在公司运作上要遵循当地法律法规,在用人上要注意当地风俗习惯。
记得去香港时的一个首要任务是将我们在新加坡的一家公司除人员外整体搬迁到香港。换句话说,就是按照新加坡这家公司当时的组织架构在香港新设一家公司,重新招聘一批人员,全面接手新加坡业务。
在香港这里涉及三方面事宜,一是了解新加坡公司的业务、二是了解香港设立和运营公司的有关法律条款、三是了解香港用工制度。香港和新加坡一样,都是依靠税收优惠政策招商引资的,但为了避免将香港新加坡仅仅当作单纯的避税天堂,这两地都设定了一定的门槛作为企业享受税务优惠的起点。
如何在满足优惠门槛的条件下以最经济的成本实现最大的优惠是任何一家公司都必须考虑的。为此,我们聘请了当地会计师事务所作为顾问,针对企业的特殊情况提出解决方案,然后我们根据方案权衡利弊确定如何设立和运营企业。对于外来企业而言,好的事务所是十分重要的。它有助于企业尽快熟悉当地的法律法规和经营环境。
而说到雇员情况,金融危机以来,香港很多企业大幅裁员,而在港国企并没有出现裁员风潮。相对稳定的就业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国企对港人的吸引力。但是一个刚刚在香港成立的国企子公司如何吸引当地人才呢?感谢互联网的存在,我们仰仗总公司在国内的知名度,并借助总公司在香港设立的其他兄弟公司的大力支持,最终进入了当地人才市场,为公司组建了第一批队伍,在半年内实现了新加坡业务向香港的平稳成功过渡。
相比较香港和新加坡而言,在工作环境方面,英国与国内的差异似乎更大一些。初到英国时印象最深的是很多事情都要提前预约,而且能够约到的最快时间也可能是一周后,否则可能就要花数倍时间排队等待或数倍的成本去获得。
比如,在英国看病要预约,除非急诊;到银行换汇,如果通过网上操作,几个工作日之后才能到柜台取汇,这个汇率要比直接到柜台换汇优惠的多(幅度视市场状况而定)。通过网上操作几日后取汇,其实也是一种预约。
记得公司院子里有几颗大树,非常高大。由于树是中空的,如果遇上大风,有被刮倒并伤人或物的风险,公司和提供砍树服务的公司联系,这个也是预约,而不是随叫随到的。
工作上,如果涉及两公司会谈什么的都是预约的。个人感觉,预约是计划的一种方式。在市场经济下,计划也是很重要的,计划是核定成本、控制风险、提高效率的一种方式。看病预约,那医生的成本可以预先锁定,而且由于会预先告知病情,所以相应的药品等也就有规划了,这种服务类型公司预约多有这个目的。换汇预约,银行就可以对外汇风险和头村风险等进行控制。
刚开始很不习惯,觉得这种模式很滞肘,后来慢慢体会到很多事情基本上都是按照这种以计划为导向的模式运作,因此,事情的发展都是在预定的轨道有序推进的。每个环节都按部就班,交易成本可控,反而有利于实现效益的提高。
在用工方面,西方人和亚洲人的理念也存在着天壤之别。在国内,尤其是国企,财务加班加点是正常现象,到年底时财务部灯火辉煌赶报表成了独具特色的一景。但在英国,雇员的休息时间是绝对受法律保护的,雇主不能随意侵占。雇员通常在每年开始的时候就确定好当年的休假日期,休假期间是不会处理公司业务的。
如果在规定的工作时间外,公司要求雇员加班,那么首先要争得雇员的同意。而雇员完全可以根据个人的需要拒绝加班,公司不能以此为由辞退雇员。即使雇员同意加班,雇主也要提供相应的调休假期或者现金补偿。如果加班至深夜,还要考虑提供相应的交通安排,保证雇员安全回家。当然,也有例外,像金融机构或者律师等中介机构,与雇员签署雇佣协议时写明了类似雇员自愿同意加班等条款。
在会计核算上,英国使用英国会计准则,就我所接触到的航运企业而言,英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差异是不大的。而近几年,国内会计准则也在逐步向国际会计准则靠近,因此,国内会计准则和英国会计准则在航运企业会计核算上没有质的差异。对于会计估计等需要理性判断的,英国更加倾向采用市场可比数据或资料。
另一方面值得一提的是税法。香港新加坡为了实现以税收政策吸引投资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税法相对简单易懂,而且相对稳定。而英国截然不同,英国税法体现出该国对某一行业发展的指导思想,而且英国政府会结合其发展纲略,每年修订,查缺补漏,并推出新的税收政策。因此很多税法内容像是一部连续剧,每年都有更新条款,让人应接不暇。
由此想到电影中看到的英国律师出庭时都抱着一打厚厚的书或者资料,可以说这正是缘于现实,英国律师不仅出庭时携带很多资料,就是在和客户谈业务时,也会随身携带很多资料,以便随时翻阅。由此可见,英国税法是多么繁杂。任何一国的税收等法律法规都有其独特一面,因此国内企业在进入外国时,还请务必多留意其税务等法律环境,提前做好税务筹划。
以船务公司缴纳所得税为例。在英国注册的船务公司有两种缴税机制,一种是所得税机制,即按照应税收入的一定百分比缴税。近期,受世界经济环境和各国税率水平影响,英国政府也随时调整所得税率。从2012年4月1日起,应税利润在150万英镑以上的公司所得税率由26%下调到24%。另一种是吨税机制,按照公司拥有的船舶的吨位数纳税,相当于定额税。
一般而言,吨税的推出是以吸引船务公司在当地经营为目的的。因此,一般税额比所得税计算得出的税额要优惠。公司在选择按吨税还是所得税时,需要从长远角度,比如船舶可使用年限范围,综合测算公司整体盈利状况。
另外,所得税机制下,应税收支有严格定义。如集团内部交易要按照市场原则确定,否则税局有权要求按市场水平调整应税收支。英国政府也会结合经济发展状况和战略规划提供一些其他方面的优惠,比如合资格的船舶资产可以按照余额法加速折旧,2008年以前25%,2008年后20%,2012年后开始下调至18%,而在吨税体制下这种优惠是没有的。
如果公司想纳入吨税,也需要符合英国吨税的规定。合资格的吨税公司有严格定义,笼统而言是该船公司必须商务管理和决策在英国。英国税务当局通常通过商务管理和决策管理测试来证明这一点。另外如果想加入吨税体制,那么船公司还需承担对一定数量欧盟船员培训等义务,并对船舶悬挂英国船旗等方面加以考虑。这样,不论吨税还是所得税,英国通过其政策调整,体现宏观发展方向,带动一个产业链发展。
尚思考 取长补短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各国在享受全球化带来的好处的同时,也承受着全球化所带来的弊端。以伦敦为例,由于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社会构成呈复杂化发展。在移民城市集中的地方,社会秩序不如从前,人口整体素质有所下降。
虽然如此,我认为很多城市或地区还是有我们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的,其中最值得推崇的是诚信。有一次,我在香港一家人来人往的小店中买了东西,由于还要去别的地方,结账后顺口问了一下能否将东西留下,下午办完事后来取,没想到对方二话没说就同意了。这倒是让我一阵犹豫,一会儿没凭没据,如何取回东西呢。看人家那么肯定的答复,我就揣着到时候再说的心理走了。办完事后回到小店,只描述了一下我要取的东西,店员大概核对了一下,立刻就给我了。这说明什么呢?诚信。在香港、新加坡、英国等地,诚信是基础。如果一个人或者一家企业一旦被发现失去了诚信,那么他在社会中将寸步难行。
在香港,每年纳税申报的时候,由税局人员根据纳税人申报的基本情况核定应纳税额,并将不同方法计算的结果告知纳税人,然后通知纳税人按照较低金额纳税。有一年,我按照通知已经缴纳完税款,但过了几个月,收到税局一份通知,说税多征了,之后会退还给我。没几天果然收到了税局寄来的支票。这也体现出一种诚信,政府对纳税人的诚信。
在英国,发票是由各公司根据自己的内部规定设置的,格式五花八门。有的可能没有统一格式,或者根本没有发票,只有收条,各公司根据这些单据据实入账并报税和纳税。英国税局随时检查,如发现有故意偷漏税行为,一经查实,就会处以重罚。涉及伪造证据的,还会面临刑事责任。因此,诚信是建立在完善的社会监控制度基础上的。如果社会监控制度足以完善,造假成本高于诚信成本,那造假就会减少。
善沟通 缩短距离
不论在外求学或者工作,最重要的是沟通,沟通最重要的是语言,这也是很多中国人在外遇到的最大障碍。其实就专业知识或者基础技能而言,外派的一般都不差,但是由于语言,主要是口语障碍,阻碍了我们以比较恰当的词语表达我们的智慧和理念。
有一位在银行工作的朋友,团队中只有她一个中国人,平时沟通全是英语。有几次,她和中国客户进行业务沟通,事情进展得很顺利。但是在内部问题出现了,老板找她谈话,说如果以后用中文和客户沟通,请她事后用英文陈述一下,以便整个团队成员周知。
另外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加强参与意识。我想可能是受国内教育方式的影响,我们习惯了被动接受、默默服从。但就国外整体环境而言,感觉他们更推崇互动。在音乐剧表演现场,我们看到了演员和观众的互动;在课堂上,我们看到了老师和学生的互动;在公司里,我们看到了员工和经理老板的互动。他们希望不仅让你知道我说什么,也希望你告诉我你想什么。通过互动,希望将一场演出、一个演讲、一个项目做到极致。
另外一个朋友的经历是这样的,他所在的团队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例会。在国内,一般是负责人讲话、布置工作,然后大家遵照执行。这个朋友刚开始也这样。没多久,团队负责人很婉转地问他是否适应这个团队工作,是否对工作有何想法。他这才明白,团队合作是大家集思广益、积极参与并分享心得。
还有一个小现象,我到过的这几个公司,在办公时间很少有外拨或者接听私人电话的。在香港和英国,如果公司提供手机的话,我认识的人中很多有两部手机,一个是公司配的,另外一个是私人的,而且私人电话和公务电话是泾渭分明,不会共用一个手机的。面对可能的文化差异,应对的方法很简单,入乡随俗。难点在于发现它,要注重听说读写看,听是聆听、读和看是观察、说和写是交流,在聆听观察基础上不断交流,达成共识。
国内企业在英国设立公司不可避免存在如何克服文化差异的问题。由于思维方式不同,造成了表达方式不同,如果不能及时解释清楚,小则延误工作,大则出现误解形成矛盾。因此外派员工一项很重要的工作是兼容各种文化,缩短距离,将总部指令转化成当地员工可以接受的方式传达到底层,并贯彻执行。
英国这里还有很多组织举办的各种社交活动和讲座,会计方面的讲座通常是由几大会计师事务所举办的。这些事务所会根据会计准则发展动态分门别类地推出有针对性的讲座,并邀请客户免费参加。对于已推出的准则,讲座的目的主要是如何应用这些准则,对于正在研究的准则,讲座的目的一方面是向客户传达会计准则的动向,另一方面也是收集客户对这些动向的反馈,然后再与相关准则制定机构沟通,看如何完善相关规定,以便日后顺利执行。
这就是我感受到的外面的世界。
 
来源于:会计视野
喜欢0

返回顶部